经过刘瑞安改良后的紫金苜蓿草,其发达的根系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。
同时也可以从土壤的深层中吸取钙素、分解磷酸盐。
使之遗留在耕作层中,经腐解形成有机胶体,可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,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。
紫金苜蓿草的根瘤还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素,来提高土壤之中的肥力。
每亩紫金苜蓿草的根瘤中约含氮35千克、全磷5.5千克,还有全钾15千克。
每亩每年可从空气中固定氮素50千克,相当于150千克硝酸铵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肥田能力,农田在休耕时种植紫金苜蓿草,正常情况下可以让田地连续三年不施肥而稳产高产。
增产幅度通常为50%~100%,高者可达2倍以上。
“两倍啊……”
虽说听不太懂什么氮素、什么全磷全钾之类的专业名词,但刘伯诚第一时间就抓住了关键。
“那岂不是说,种了这紫金苜蓿草后现如今的亩产量还能再翻两倍?”
一想到原本五千斤的亩产量还能再翻上两倍,甭管是刘伯诚还是柯庆师都不免怔在了当场。
“理论上是如此,不过,实际上没可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。”摇了摇头的刘瑞安,泼起了冷水道。
“这又是为什么?”柯庆师忍不住问道。
“星稻1号确实对土壤、气候,还有温度等条件有着极好的适应能力。”刘瑞安侃侃而谈道:
“但即使是这样,想要得到很高的产量,各方面的条件依旧不能差。”
“越好的种植环境,星稻1号的产量就越高。相反,产量自然会有所下降。”
“休耕期种植紫金苜蓿草,可以让种植过星稻1号的农田快速恢复肥力。”
“这样一来,减去最冷的两个月时间,星稻一号可以最少种两季也不用担心田力不足。”
“至于产量方面,确实会有所提升,但很难真得达到两倍的理论数值。”
面对这样的回答,刘伯诚和柯庆师两人很是有些失望。
没办法,真要是能够将产量翻上两倍,每亩星稻1号的产量岂不是能达到一万五千斤左右。
就算出糙率是百分之八十八,也能收获一万三千斤左右的精米。
按照汤泉农场差不多一万五千亩的规模,这一季星稻1号种下来可就是将近两亿斤,十万吨啊!
再加上一年最少能种两季,也就意味着只是汤泉农场每年就能有二十万吨大米的产量。
不要多,这样的农场翻个一万倍,就是二十亿吨的年产量。